坚毅纯朴山妹子 轻盈飞舞水精灵<br/>——记民进会员、舞蹈家夏毓曼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


    夏毓曼,又名夏冰,民进会员,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中国著名舞蹈家。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中国老年艺术团执行导演,清华大学名誉顾问。武汉市城市职业工业学院副教授。代表作有大型诗画舞《风景这边独好》获江西省专业舞蹈大赛大奖、《金那银儿棱》,获湖北省金奖。《妹娃要过河》、《野山》、《土家老幺妹》、《妹娃·山歌·哈尕扎》、《儿行千里》、《苿莉花》,曾获全国群星奖。编、导、演的舞剧多次代表中国老年艺术团赴欧洲、东南亚、台湾等地演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武汉市巾幗英雄》等称号。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歌排对排,这里的山歌串对串……

 

    这是描写湖北恩施土家族风情的一首著名的山歌。恩施山区雄踞于鄂西南,从地形上看,它好似中南地区的青藏高原。放眼望去,山峦起伏,郁郁葱葱,瀑布飞泻,银珠四溅。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植被丰富多彩,风景千姿百态,清江如银练蜿蜒穿峡而过。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土家族的小伙子们健壮开朗,姑娘们清秀聪慧。而著名的当代舞蹈家夏毓曼正是生于兹长于兹。她的家乡在群山环绕的三孔桥边。这里四季山花灿烂,不远处,清江支流龙洞河水在密林间哗哗流淌,神秘而幽深。从童年起,小姑娘就伴着飞瀑起舞,合着小鸟歌唱,青山绿水融入她的血脉之中,她也成为这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舞蹈,是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具审美价值的一种直观艺术。它纯用人的肢体来表现喜、怒、哀、乐,所以对舞者的形体要求非常严格。而土家姑娘夏毓曼似乎专门为舞蹈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不高不矮,不胖不瘦,面庞清秀,皮肤白晰,双眸闪亮,微翘的嘴角显出个性,含蓄的表情令人神往。尤其难得的是,她性格豪爽,行事干脆利落,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一旦确定目标,就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坚毅纯朴,百折不挠,一个十足的山妹子。夏毓曼从小能歌善舞,曾学习体操和武术,十二三岁就破格被恩施州歌舞团录取做舞蹈演员。刚进团,小姑娘懵懵懂懂只知道傻练功,学员班胡小明老师在上课时很严厉的告诫说:“舞蹈不只是耍动作,要用灵魂和心灵去刻划,肢体舞得再好,如果没有灵魂的舞蹈,那只是一个空壳……”胡老师的教诲被小毓曼牢牢记住。在一次全省专业新人新作比赛中,还没有在学员班毕业的夏毓曼,有幸被选中参加双人舞《盼》的排练,剧目表现的是一个红军战士为救土家小女孩英勇牺牲的故事。夏毓曼扮演土家小女孩。在节目排练创作中,她始终记着胡小明老师的教导,艺术的感染力除了肢体的精度修炼,最终要在灵魂上下功夫,真正打动人的是人的灵魂。《盼》演出获得成功。有一次,团领导把乡下的农民请来指导,有的年龄都六七十岁了。夏毓曼有些疑惑:他们能教我什么呢?当他们舞动起来的时候,一曲《跳丧鼓》响彻山顶,顿时把小姑娘惊呆!她合着他们的脚步节奏,身体自然放松,完全融合在跳丧鼓中。民间艺术家们纯朴、憨厚、真切、自如、动人,象一颗种子深深埋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她决心今后一定要用艺术的手段把山民们的精魂刻划在舞台上。

 

   在基层翻山越岭的漫长、艰辛而快乐的演出中,夏毓曼加深了对大山的感情、对艺术的理解、对舞台的热爱,练就了扎实的生活和艺术的基本功,为以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几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夏毓曼带着一身泥土的芳香走进了武汉,成为一名舞蹈教师。夏毓曼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名优秀的舞者,她深感文化知识的不足,特地到名校华中师范学院进修,读了三年中文系,使自己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荆楚文化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认识和理解。1992年,夏毓曼主跳的双人舞《汉水情深》获全国金奖,她的舞姿清新而细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少女的浪漫情怀和爱意。其插曲《纤夫的爱》流行全国。

 

    1996年至99年,夏毓曼到北京舞蹈学院进修,她万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科学地、系统地学习了舞蹈专业知识。面对浩瀚的新信息、新天地,她欣喜而困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虽然跳了多年的舞蹈,对这门艺术却知之甚少。她兴奋地在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是班上有名的女铁人。导师孙龙奎尽心尽力的辅导使她刻骨铭心。与她合作的主创人员、国家一级舞台音响设计师刘福荣由衷评价说她简直是一个“舞癫”。意思是她的艺术水平和对艺术的痴迷程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是对她的艺术水平和她对艺术执着的高度评价,随着她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人生阅历的丰富,给夏毓曼的艺术生源插上强有力的翅膀,她坚信,自己在舞蹈领域里将会飞得更高。1999年,在武汉剧院举办夏冰创作舞蹈作品专场晚会《希望在金秋》。第一次显示出她不仅能舞,而且能编、能导、能教,她作为主舞,伴以青春似火的舞蹈学员们,在舞台上尽情歌舞,表达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的雄心壮志和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整台演出紧凑、热烈、蓬勃向上,深得广大师生和观众们喜爱。

 

 

    夏毓曼站在舞台中央,婷婷玉立,神采飞扬,仪态万方。即使在静止之中,观众也能感受到她浑身上下洋溢着舞蹈的符号和艺术创作的激情。

 

    故乡的青山绿水给予她灵感,近乎炉火纯青的舞技使她在创作时得心应手,丰厚的学养知识使她能领悟任何一种舞姿的本质,而历经苍桑的人生在她面对新颖题材时,立刻会提供有趣的情节和场景。夏毓曼满脑子都是舞蹈素材和构思,她好象喷发的火山,源源不断地为喜爱她的观众献上一阕又一阕精美的艺术作品。她掌握了多方面、多地区的舞蹈风格,独舞《山丹丹》纯粹是西北风格的舞蹈,她和北方演员一样跳得豪放大气,在京、津、汉、

穗四城市舞蹈比赛中获金奖。《山丹丹》参加杭州艺术节演出,大放异彩,当地组织者对夏毓曼感叹道:“幸亏有你的《山丹丹》,替我们艺术节生辉!”

 

    显示夏毓曼杰出编导才华的第一个作品是《野山》。画面上,一个大山的精灵像火球一样,赤着脚在山坡上狂奔而过。然后,精灵又象鱼一样跃入清江河水,在碧波中尽情畅游。他望着太阳,唱着月亮,表现了大山的倔强和生命生生不息的力量。舞蹈风格野性而奔放,透露出大自然的神秘,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野山》因其独特的构思和艺术魅力获得文化部群星奖银奖。

 

    2007年,夏毓曼用恩施山区的《龙船调》音乐,创作了大型诗音画舞《妹娃要过河》,尽显其舞蹈才华。剧中,一对暮年老人听到了“妹娃要过河”的清脆的呼唤,不由勾起他们的回忆,想起当年新婚迎亲时的美好时光。流淌的清江水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生生不息的母亲河。他们想象自己就是那歌中的妹娃一样,在过河时喜盼着迎亲队伍。迎新队伍由父老乡亲组成,是那样的憨厚、亲切。舞蹈家在台上跳起欢快的民族舞,骨子里渗透着深厚的民风、民俗,自然纯朴。那是一曲纯洁的爱情赞歌。《妹娃要过河》震惊四座,一举获得全国中老年舞蹈大赛金奖,并参加了2008年央视《红叶风采》专场晚会,博得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夏毓曼的表演愈加成熟,执导风格充满民族特色,中国老年艺术团为此聘请她为执行导演。山妹子夏毓曼的表演舞台扩展到了更宽阔的领域。

 

 

    哪里有音乐舞蹈,哪里就有夏毓曼的身影。2008年,作为中国老年艺术团执行导演,夏毓曼进入全国《红叶风采》晚会导演组工作,她导演了大型时装《五彩祥云》,以五彩祥云作为基本色,即哈尔滨的雪白,青岛的天蓝,海南的浓绿,天津的铁青,江苏的均黄,突出了地方景观,匠心独运。开幕第一场由夏毓曼执行导演,就是“孝”字当先,一曲《敬老歌》唱出气氛唱出主题。其中由夏毓曼编导的《儿行千里》表达了母亲的崇高形象,那种无私的爱心感人至深,成为晚会的主调。她执导的另一剧目《珠海渔女》又是南国情调,亦大放异彩。最后大谢幕则由上海老年时装队表演,其华丽亮相将晚会推向高潮。整台晚会色彩斑爛,有张有弛,精彩不断,令人目不暇接,充分表现了夏毓曼杰出的导演才干。

 

    另外,夏毓曼编排的双人舞《天边》好象一篇抒情散文诗引人入迷。遥远的天边有一匹骏马,那是你梦中的眼睛。白云中的一对飞燕,那是你追寻的身影。我要跨上骏马,去追寻你的足迹。和你相依相伴,直到永恒。舞蹈舒展、热烈,表现了青年对大草原的挚爱,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另有舞蹈《祈褔》则庄重神圣,倾注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在夏毓曼心中有着异样的情感。原来,她内心深处有一颗红色的种子,有一个精神的偶像,她的舅舅陈以文就是革命先烈中的一员。陈以文是复旦大学高才生,才华横溢,聪慧过人。他在解放前夕因为党的需要,到重庆地下党工作,任川东工委委员。本来他有机会撤退到解放区,却坚持工作,后被叛徒出卖,与江姐那批人一起在渣滓洞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27岁。夏毓曼因此到江西老革命根据地,排演大型歌舞剧《风景这边独好》,就掺杂着对舅舅的无限思念之意。剧名取自毛泽东诗词《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表现了当年红色根据地艰苦斗争场景。红军战士们在盘岩被敌军围困千万重,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临死不屈。当夏毓曼扮演的卫生员被战士们托起面对枪林弹雨时,有十几秒的静场。夏毓曼望着前方,她似乎看到了舅舅的英俊面孔在云朵里向她微笑。先烈兼亲人的显现,鼓舞着剧中的卫生员、也鼓舞着真实生活中的夏毓曼,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面对生死考验,更要奋勇向前。夏毓曼演得太投入了,以至于当晚演出结束她回到宾馆,看到窗台前布帘飘动,以为自己的舅舅就在那里等候着。

 

    除此之外,夏毓曼还用江西当地曲调编排舞蹈《斑鸠调》,舞蹈通过展现大自然优美的春光和斑鸠及其它鸟类的百鸟齐鸣,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春光明媚的意境。她还与江西艺术团体合作,领舞《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又香又白人人夸……夏毓曼用舞蹈形式将东方艺术之美、人性善良之美、女性温柔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夏毓曼酝酿的另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是《催生》。在残酷的斗争中,当父亲在前线壮烈牺牲之际,远在后方的母亲孕育着的胎儿即将诞生。这里表现的不仅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理想和信念的传承。

 

    2010年,夏毓曼跟随中国老年艺术代表团到台湾、韩国、匈牙利、奥地利、捷克等地演出,《苿莉花》等舞蹈博得各国观众的喜爱。

 

    2011年,夏毓曼的又一个重头剧产生。由她编、导、演的大型音诗画舞《金那银儿棱》参加湖北省政府、省文联、省舞协联合举办的首届少数民族歌舞调演获得金奖。《金那银儿棱》结构分为三大章。第一章《远古的歌谣》,用古老巴曼子调,表现山民为国捐躯的精神,讴歌了巴人的崇高和英勇不屈;第二章《大山的歌谣》,其中《太阳大的很》舞蹈是一群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们虽然一穷二白,却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甩开膀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未来,托起明天的太阳;第三章《清江的歌谣》,一声“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这声音在云山中叠起飘荡,飘出了恩施大山,飘向全国。本剧再现了巴人祖先的坚毅顽强,主题是太阳、土地、歌谣、力量,是夏毓曼用舞蹈表现男性阳刚之气的成功之作。

 

    《金那银儿棱》使广大观众对夏毓曼这个舞蹈仙子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201311月,湖北省文联、省舞协、省群众艺术馆共同主办金凤杯舞蹈大赛。夏毓曼创作并领舞的大型舞剧《妹娃.山歌.哈尕扎》荣获金奖。本剧在单一情绪舞的编排上给予发展,将原生态的“肉莲响”这一民族传统舞蹈民俗的元素,以崭新的结构展现在舞台上,并有人物情节贯穿全场。第一段,在高昂的撬石号子声中,预示着勤奋愉悦的劳动开始。振奋人心的舞蹈展示了土家人勤劳、爽朗、豪迈的性格。第二段,妹娃出现,寻找心上人。她用抛甩荷包等舞姿营造了充满着青春活力的当代青年精神风貌,透露出土家男女恋爱缠绵悱恻之情。第三段,老人的出现使剧情产生了跌宕。古板的老人极力反对这门亲事,但在众人劝说下,老人以考试为由特意阻拦。不料考试过程中,妹娃才艺过人,老人只好应允女儿的亲事。结尾,有情人终成眷属。此段场面辉煌艳丽,充分发挥了肉莲湘本体的技艺特色。夏毓曼作为编导,才华横溢,尤其出色。除对全剧结构开拓之外,舞蹈以“肉莲响”为主,揉以古典舞的韵律、巴山舞的节奏,以及鄂西南山区民间舞颤动、下沉、摇晃的风格,广采博收,为我所用。特别是双人舞中的抛、拉、接等技巧,以情带舞,以舞抒情,结构简洁,层次清楚,人物性格鲜明,肢体语言十分生动。现在的肉连响,毓曼在创作《妹娃.山歌.哈尕扎》既遵循原声态的肉连响的精髓,它节奏鲜明,力度性强,动作夸张,有武术的造型和动作,更突出欢快和幽默的气质,同时她进一步的运用了古典舞的倾靠含八字圆,前圆后圆,并加以跳步和十字步等,更在节奏上细化处理,同时又把肉连响的打法运用到了性格语言上,有轻有重有拨有撩进行轻重大小高低空中跳跃流动等技法加以创作更新,使舞蹈在具有强烈的原声态味道中更接地气,同时又放开手脚把现代的一些技法元素和时代气质大胆的融和在舞蹈中,使舞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剧中用当地民歌为词:“太阳出来红似火,晒得小妹无处躲。小郎我心中实难过,我的妹娃哎,给一顶草帽你戴着,你戴着。”“前面有个坎,慢慢往前碾。马上要过河,小心打湿脚。”表现了原汁原味的劳动者的朴实幽默,韵味深长。

 

    舞蹈是重形式的艺术,成功的舞蹈表演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又有深邃的意蕴。《妹娃.山歌.哈尕扎》作到了这一点。

 

 

    2014年是夏毓曼艺术创作的丰收之年。她来到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协助社区艺术团体编排了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时尚阿婆学大戏》。她别出心裁,大胆将京剧的音乐、身段舞姿成功引入,其花脸唱腔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十足展现了中国老年人的欢乐情绪、昂扬精神和幸福生活。即使苍桑岁月在这些阿婆面前也无可奈何。该剧在广西百色举办的全国老年人舞蹈大赛中荣获金奖。

 

    夏毓曼的舞蹈如行云流水,在舞台上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水精灵。同时又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真正的艺术家。凡有思想深度的舞蹈作者,在从生活选择、提取作品内容的过程中,必然要带有对这种生活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有着自己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的标准。从而使舞蹈的内容不单是客观现实的再现,也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台上的舞蹈不可能是生活的自然形态,而是经过艺术家主观意识改造后的产物。夏毓曼酝酿中的《高洪太中国锣》正是这样。这是一个阐述当代普通人的“中国梦”的故事。

 

    武汉市洪山区有一个专制中国锣的世家——高氏家族。锣在中国社会中必不可少,所谓“鼓锣喧天”,锣是中国特有的、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凡中国传统表演艺术都离不开锣。高家最后一代传人高永泉逝世前真是死不能瞑目,因为他的儿子没有继承祖宗传下的技艺,制锣工艺即将失传。夏毓曼曾亲自到高家去过,小厂房破敝不堪,少数几个工人已经准备离开。夏毓曼深感痛心,这是非物质遗产,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在洪山区政府文化部门关怀下,毓曼决心将高家的中国锣故事编排成舞剧,藉此唤醒制锣业的中国梦。倘或《高洪太中国锣》能象夏毓曼此前的作品那样一炮打响,或许会给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起死回生,而她自己的舞蹈艺术也能从中迸发出夺目的光芒。

 

    舞蹈仙子夏毓曼吸吮着故乡的山水精华,感恩胡小明、何大彬、刘凤、梅昌盛、万传华、孙龙奎、梁晋等众多老师的教导,从恩施山区走向湖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她美轮美奂的舞姿和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将为中国艺术宝库增加崭新的篇章。广大观众期待着她向更高的山峰攀援。愿夏毓曼永远像大山中的野山花在风中自由成长,向着太阳永远歌唱。

 

 

 

 

 

(供稿:社服部   责任编辑:李南)


(来源:未知   撰稿:    责任编辑:admin)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