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12-25 浏览次数:

  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武汉市委会副主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导李长安,民进会员、武汉新天达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美杉反映:小流域,在通俗意义上来说,是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50k㎡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长江流域河湖密布、支流众多,是一个巨大而完整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如果说长江是大地的大动脉,那一条条小流域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如果堵塞了、污染了,大地母亲健康堪忧。只有彻底治理小流域,才能实现整个主干流域鱼翔浅底、长治久清。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力度,但是重心大多都着眼于主要干流和重点湖泊,一些小流域环境状况却令人堪忧:污染严重,污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污水直排现象仍然存在,治理方式单一。长江沿岸众多小流域,位于山、水、田、林、路、村等分散点,所处的环境和地形位置十分复杂,并且受城市经济发展、关注和保护力度不强、投入资金少等因素影响,治理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小流域周边污水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控源截污失效。小流域受关注度小、投入受限,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太多: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还存在污水长期直排现象;许多小流域周边收集管网为雨污合流;部分污水处理厂建在湖边,出水水质仍为劣V类,远远达不到湖泊流域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等等。

  2.污水成分愈发复杂,流域水生生态系统遭破坏。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有机物丰富的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垃圾物质等进入河流,各种污染物混合沉积于河底,导致生物厌氧发酵,使得水体变得浑浊和发臭。底泥对污染物起到富集作用,所以即使外源污染得到控制,底泥仍会向水体释放污染物,破坏水体自我调节与自我修复能力,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富营养化越严重的流域,这种现象也越严重,一些小流域已经成为黑臭水体。

  3.流域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效率不高。当前水环境治理所需资金以政府财政收入、借贷以及由政府主导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为根本支撑。由于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政府投资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流域水环境治理投资不足仍是面临的主要矛盾。政府平台公司外在缺乏监督压力,内在缺乏技术进步和管理改革的动力,投资及管理效率低下成为政府主导投资模式下的顽疾。

  为此,建议:

  1.加大小流域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补齐历史欠账。根据小流域不同实际情况,配套相关的污水处理厂、雨污管网、人工生态湿地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做到污水直排口彻底关闭,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小流域。

  2.坚持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和景观美化相结合。小流域治理需要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生态修复“治疗方案”,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河道污染水体再生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再生水补给、水质治理、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在主河干道、支流边因地制宜就地建造生态型河道污染处理设施,经深度净化处理的出水返回流域,生态补水,从源头上保证水污染的净化治理。充分考虑河岸绿化、岸线改造与水生态系统修复、生物生存环境恢复的相关性,恢复多营养级的立体水生态系统,并将流域岸边景观环境与休闲、旅游等功能相结合,营造周边绿色生态景观带。

  3.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流域治理技术创新之路。针对小流域治理污染点多、独立、散布面广、管理难度大、大规模集中治理代价高的特点,结合沿江各省省情和小流域水环境实际,突破原有集中收集处理技术,大胆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如采用流域污染分散点源就地净化处理,根据不同的河道污染源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变“堵”为“疏”,可大大的缩短建设周期,并且施工难度小,治理后达标的水可直排入河流湖泊中,形成有效的生态补水,促进湖泊河流的生态修复,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建立健康的净水循环生态圈。

  4.建立多样化小流域治理的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主渠道投资的模式,大幅度增加中央、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切实发挥公共财政对湖泊综合治理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深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改革,采用PPP等模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湖泊河流的保护、开发与治理,落实资金筹集与管理政策,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湖泊河流资金的有效运行。

(来源:民进武汉市委会   撰稿:李长安 陈美杉    责任编辑:李南)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