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叙伦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0-11-09 浏览次数:

马叙伦一生宦海浮沉不谐俗,谴责独裁政治、发起成立民主促进会,为政协建言献策。他不仅是民主斗士,还是个“身无媚骨、学识精湛”的学问家,经验丰富、思想超群的教育家。马叙伦从政伊始就服务教育界,曾主持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三任教育部次长,一任教育厅长、教育特税督办;他不仅在教育行政职位上一展书生襟抱,而且在三尺讲台奉献赤诚之心,他教过从私塾到大学的课程,特别是四入北大执鞭,在北京大学首尾21年,实际执教13个年头。40余年的教育历练使他形成了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中国近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提出“教育是政治的一环”,主张“读书不忘救国,教书不忘革命”
  
  马叙伦从教之初是为了谋生,在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后,开始把教育和政治联系在一起。1903年,他在上海与邓实等人创办《国粹学报》时,号召“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主张通过教育和学术研究发掘中国文化遗产,推进民族民主革命,已开始融革命思想于教育之中。后来,他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本来是政治的一环”,“教育办好了,政治也就办好了”。他经常引用宋代张载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引导青年“要为做人而做人,要为自己而做人”,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乃至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进一步提出“教书不忘革命,读书不忘救国”。
  
  要做到读书和救国相统一,作为传道授业释疑解惑的教师担负着主导责任,为此马叙伦非常注意知行统一。1909年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对学生灌输新知识和新思想,四年级的浙江平阳籍学生马翊中酷爱文史,虚心好学,成了其得意门生。1910年夏,马翊中在两级师范学堂毕业,受聘回家乡任务本两等小学教职。临别,马叙伦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清政府腐败已极,对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对内滥施镇压,残民以逞,反清革命运动已经席卷全国,看来清政府的寿命已经不长了。你要认清形势,紧跟时代潮流。回到家乡后,希望团结爱国志士,宣传民主共和,为革命多作贡献!”当时平阳包括今天的苍南,马翊中除了遵循马叙伦的教导,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秘密阅读《民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中他带头剪辫,参加了光复平阳的革命活动,并当选绅民代表。马叙伦在给他的信表示支持和赞许。在马叙伦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像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二)提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事业”,教育应当适应时代精神,注重解决民生问题
  
  针对军阀政府不重视教育的现状,马叙伦大声疾呼:“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事业,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得住脚,非从教育上立基础不可。” “国家的任务,不仅是政治,而且是教育”,为此,他早在1921年,就建议国家允许“国民办校”,自1925年起,多次提出教育经费独立的主张。
  
  马叙伦提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必须有适应时代、适应国情的教育宗旨,他曾举例:汉朝开始的学堂古称“庠”,为古代教射的地方。石器时代用石制箭头从远处打取鸟兽,需要特别练习其使用,教练的场所“庠”就是最早的学校,以此说明“教育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教育不过是指导我们人类在社会上求生存的方法之一种工具,就是把人类从前求生存方法的各种经验,和将来怎样才可以得到更美满的生存方法,一五一十的来指教现在的人类”,只不过“人类求生存的方法都随时代以进,时代常常进步,生存方法也常常进步,指导人们求生存方法的教育,自然要适应时代的精神。”
  
  马叙伦曾发表不少文章,尖锐批判旧时代的奴化教育、御用教育,同时不留情面地指出民国初年的德智体教育、国民党执政后的党化教育、192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三民主义教育”都太空洞,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教育要以能够达到人民求生存之意义才算满足,绝不是只得国家消极方面的作用,就算尽了国家的能事,还要得到国家积极方面的作用,才是国家教育的真意义。.....然后才能养成人民的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得到人民美满求生存的效果。”他在第三次担任教育部次长期间,竭力贯彻1929年4月26日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即:“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从中可见,马叙伦把教育与谋民生幸福、促人类大同结合起来。
  
  (三)提倡民主办学,实行“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马叙伦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长时,就致力改革,推行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经验、尊重学生自治会的权利。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任内主张,选用人才“概不敷衍”,任人唯贤,选用才俊。他多次指出:学校要民主办学,形成新学风,如果不任用贤能,“任凭有多么好的校舍,多么充足的经费,多么完善的设备,也不可能把学校办好,甚至会把一所学校搞糟。”这些体现出马叙伦的远见卓识。
  
  (四)耳提面命、严教身行,实行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马叙伦学习他的老师陈黻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治学严谨,广征博引,师生之间平等研究学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他善于把做人做事做学问融会贯通,因材施教,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1909年,马叙伦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年仅25岁,又是个没有功名的“布衣”,同学们对这位新来的教师不免心存疑虑、议论纷纷。
  
  出乎意料的是,当新学期第一节课的铃声响后,身穿长衫马褂的马先生健步跨进课堂,眉宇间透露着一股灵气。他英姿挺拔、卓然不群的学者风度,特别教课中渊博新鲜的知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就象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同学们的注意力。几节课下来,大家不仅消除了原先的顾虑,而且感到心悦诚服,很快获得了普遍的赞扬和爱戴。
  
  20世纪40年代日伪肆虐,马叙伦隐居上海襄阳路(旧名拉都路)383弄38号,那是一条狭窄得容不下车的陋巷。虽然处境艰难,但他对投至门下的学生依然循循善诱。东吴大学法科的谢孝苹1943年夏毕业后受聘到文学系当助教,因感到文科基础差、底子薄,经同学介绍师从马叙伦补习文字训古学,与圣约翰大学讲师徐淳穆一道,一周两个下午进修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他回忆:
  
  先生的耳提面命和严教身行,使我不仅在治学上,而且在做人方面,都得到深刻的熏陶。先生一开始就教导说,治学是个艰苦的历程,没有捷径可循,图省事最终只能欺骗自己。最关键在于一个‘勤’字,要做到口、笔、脑三勤。口勤就是善问,不怕难为情。笔勤自然是指写笔记、制卡片,重点要放在勤于迻录前人著述中的精华,从前人研究成果中吸取养料。还要勤于用脑,所谓‘心之官则思’也就是勤于思考,勤于用科学方法整理积累的资料。先生用农民种地作比喻,风趣地说,土地爷最公道。春天你使多大的劲,秋天它给你多大的报酬。土地爷不讲情面,童叟无欺。所以农民种地就靠勤字当家。做学问也要靠勤字当家,日就月将,方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先生一庄一谐的教诲,给我的印象至深,我一直奉为圭臬,至今记意犹新。
  
  马叙伦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读书不忘救国、教书不忘革命,虽然屡经宦海,但总是念念不忘“还我初服”,特别是他关于中国新式教育的构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出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不辞劳瘁奠定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基础。提出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重视师资培养、关注教师待遇及学生健康、减轻学生负担等思想,即使在今天,还是具有进步性和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陈智伦:《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马叙伦教育思想之贡献》(2000年12月13日在“纪念民进成立55周年暨研究马叙伦思想与实践座谈会”的发言)
  2.茅蔚然:《中国近现代各派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史》“八、马叙伦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283页。
  3.马允伦:《马叙伦与先父马翊中的师生情》,平阳县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第107页。
  4.《教育部次长马叙伦播讲教育宗旨稿(1929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第4页。
  5.《教育部次长马叙伦播讲教育宗旨稿(1929年5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6页。
  6.《教育部次长马叙伦播讲教育宗旨稿(1929年5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4页。
  7.马允伦:《马叙伦与先父马翊中的师生情》,《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第107页。
  8.谢孝苹:《马门问学杂忆——怀念恩师马叙伦先生》,《古今掌故 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年11月第一版,第6页。
  9.《中国近现代各派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史》,第291页
  

  (文章来源:民进杭州市委会  作者:余丽芬 浙江省警察学院副院长 )
 

(来源:未知   撰稿:    责任编辑:李南)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