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统一战线事业与时俱进提供了新的更加强大的理论武装、政策指引和实践要求。新形势为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更广阔空间,也对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参政党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增强其参政议政能力,是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在新时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切入点。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应从思想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动力建设等五个层面入手,以增强其参政议政能力为重点,从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高度整体推进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尤其是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
结合单个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整个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
把好入口关,疏通出口,夯实一般人才队伍建设,储备充足人才资源
完善民主党派成员发展机制,严格新成员发展标准,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适当调整成员发展标准。搭建民主党派成员成长发展平台,引入竞争淘汰机制,疏通出口。建立常态化的定期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制度和机制。经与中共充分协商,适时突破民主党派成员发展的基本格局、地域和范围限制,同时执政党须有意识有计划地为民主党派预留人才。加强党派间,参政党与执政党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机制建设,特别是与中共各级党组织和统战部门建立健全有效的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协调机制和有约束力的政治上的双边配合机制。
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包括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参政议政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和效果
向执政党学习,以增强参政议政能力为导向加强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把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强民主党派干部的教育培养。树立依法参政、有序参政、参政为民的理念。从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战略要求出发,着眼于民主党派的新老交替、干部队伍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建立对民主党派干部动态培养考核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民主党派代表人才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拓宽学习培养模式,推动党外干部的“上挂”、“下派”和党派、政府各部门间的党外干部交流机制的构建。从各方面拓宽后备干部的培养途径,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组织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重点抓好领导班子(领导集体)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在民主党派干部队伍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参政党建设的关键。
学习中共领导班子建设的成功经验,搞好民主党派班子组建工作
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的产生必须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民主选举和差额选举,然后再和中共同级或上级党委、统战部门进行充分协商,把政治上可靠、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认可(首先是党派成员认可支持)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然后再推荐、任前公示、反馈、任用,经过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的多重考虑,使领导班子的构成在民主党派内外皆有较强的民意基础。
建立起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领导班子
第一,实行领导问责制,加强和完善领导制度和决策机制。第二,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议事制度、决策机制和工作制度。第三,协调领导班子内部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使用各种人才,协调好组织内外的各种关系,使组织和谐高效地运行。第四,领导班子间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妥协、善于学习,增强组织内外协调能力。第五,领导班子年龄层次、知识专业结构和参政议政能力构成要合理搭配等。
搞好政治交接,加强政治历史优良传统的传承对接,即保证政治传统的延续性
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是搞好政治对接,把班子建设成为坚持以十八大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十八大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团结、带领广大成员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主、高效的领导集体。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定期的、长期的多党合作历史优良传统教育和培训学习。
强化领导班子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参政理念
强化参政党意识、政党责任意识,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把领导个人的荣辱与组织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在多党合作中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承担起参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配合执政党完成各项使命。
完善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提高民主党派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其在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水平和质量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从增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政治参与实践看,组织作用的发挥与参政议政质量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增强参政议政能力的角度,必须把成员个人的参政议政能力与民主党派整体的参政议政效果结合起来,发挥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协调组织能力和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的组织领导能力。加强组织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成员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并以质量为重,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适当拓宽民主党派地方和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在新经济区域和新的产业发展、承接地区等建立新的基层组织或支部或工作委员会。
从提高和增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的角度,搞好制度建设
民主党派组织制度的完善,包括新成员发展制度的完善;民主党派成员的淘汰、出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与执政党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条例的配套、衔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各民主党派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的整合机制;民主党派地方、基层组织制度的完善等。
人才发现、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包括探索“候补干部制度”,把“后备”与“使用”结合起来,并定期进行考察,实行优胜劣汰;探索民主党派干部差额选举或竞争制度;探索民主党派组织对已作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干部的管理机制和逐步明确他们对党派组织的义务;探索增加民主党派在人大、政协的名额和在人大专委会、政协专委会担任职务的可能途径。
学习、培训制度——民主党派成员常态化定期培训、锻炼、学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优化参政议政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形成支持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社会氛围。
与执政党和谐关系的制度,包括基层组织互动制度、成员发展协商合作制度、参政党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职能与作用的角度,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的动力机制建设
民主党派队伍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外部和内部动力机制。从外部动力机制建设看,参政议政的制度机制设计与安排不完善,甚至部分缺失,民主政治氛围、社会舆论环境,即民众的认知和支持程度还远远不够。从内部动力机制建设看,民主党派必须强化参政党意识和牢记参政党宗旨,树立强烈的政党意识和参政议政责任意识,为民为国参政议政,为执政党分忧解难。此外,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还必须处理好指导细想与原则问题、发展成员和参政议政的度和边界问题以及民主党派各级组织与中共各级党组织(包括统战部)的关系问题等。
结束语
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也就是加强参政党建设,把执政党没有全覆盖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吸纳进民主党派队伍,疏通他们的政治参与渠道,把他们的政治参与纳入现有既定轨道,本身也是帮助执政党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夯实多党合作的社会基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促进参政党建设,更好的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就能大大降低中国社会的转型成本,有效分担和化解由执政党承担的社会改革带来的全部压力和可能的执政风险。
(供稿:马丽华 责任编辑: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