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催人奋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我有四点粗浅的体会。
体会之一:必须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八大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34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报告指出,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倍加清醒。
91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91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建国62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大胆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走出贫穷解决温饱,迈向了伟大的民族复兴,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两弹一星、神八上天、港澳相继回归雪洗百年耻辱、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和外交大国,中国经济正成为世界多极化的先导,崛起的中华民族“让世界无法移开目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被赋予了全新的含意。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去年“七一”讲话中强调的:“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体会之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系统、清晰、深刻的阐述。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91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统一战线,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1949年,人民政协与新中国一同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随后,这一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被载入宪法,成为国家意志。建国以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人民政协为平台,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认真考察调研,积极献计献策,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基础和组织构成上具有强大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实现了最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体会之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十八大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十八大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想起苏联解体时,我国就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守住阵地、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二十四字国策。这个被国内外政论家们普遍称为“韬光养晦”的政策,包括随后提出的“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埋头苦干,科学发展。于是,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中国决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对国际重大抉择每每投弃权票,甚至于连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等事件也表现得“态度软弱”,这曾经和至今让许多国人为之不解和忿忿不平。但事实表明,这种策略让中国积蓄了足够的实力,使美国企图把中国树立为世界公敌而巩固其集团内部稳定的目的彻底破灭,中国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正脱颖而出,必将成为世界新的主导力量。
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都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体会之四:应该切实加强党外干部选拔使用
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及协调处理好“五大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和长远之计。十八大指出,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实践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机制,推动了党外干部工作的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党外干部选拔使用“上热中凉下冷”,基层组织对党外干部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基层政府部门选配的党外干部数量偏少,比例不足,党外干部出口太小,对党外干部选拔使用力度不够。三是基层党外干部储备不足,对党外干部培养锻炼不够。四是对党外干部的选拔使用多数表述为“争取配备”、“优先配备”、“尽可能配备”、“要有一定数量”等,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和措施,弹性较大,政策明晰不够。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应该切实加强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强化领导责任,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工作政策导向机制,正确处理好党内安排与党外安排、坚持条件与适当照顾、干部职数与工作需要、实职安排与能力要求、选拔任用与合作共事等五大关系。三是要建立健全党外后备干部培养锻炼机制,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储备,加强党外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实践锻炼。四是要建立健全党外干部工作部门协作机制,完善组织、统战两部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既有序分工,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制定和遵循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切实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经制定,我们要高举十八大精神伟大旗帜,勤奋务实,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本职工作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供稿:袁言勇 责任编辑: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