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建立大健康人才智库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0-08 浏览次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系列行动文件,明确了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路线图和施工图,大健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武汉历来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2018年,武汉大健康产业总收入已突破2000亿元,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5%。近年来,先后出台《武汉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健康武汉2035”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旨在围绕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第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35年,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把武汉建成一座大健康产业之城、幸福之城。

  但是,目前武汉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才问题,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具体表现在:

  1.缺乏标志性领军人才。大健康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学科综合性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都依赖顶尖人才的作用。我市大健康产业领域虽然具备一定数量的两院院士等顶尖专家,但多数不是全职引进的专家学者,而光杆专家和非全职学者的加入对大健康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相对有限。与北京、上海等先进城市相比,目前我市大健康产业核心问题依然是真正的顶尖人才缺乏,顶尖人才的储量差距将是限制我市大健康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短板。

  2.人才政策不贴合大健康产业需要。我市在大健康产业领域拥有一大批不断开拓进取的科技人才、高等院校,但相较上海、深圳等创新创业吸引力较强的城市,我市大健康产业领域由于优质存量企业不能满足就业需求,技术人员积极性调动不足,高校毕业生离校即离汉和专业技术人才外流的情况较突出。我市虽有《关于建立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汉工匠”培育计划》等普适性人才政策,但大健康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大健康产业领域人才能够真正受益机会较少。而大健康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需要长期积淀,更需要团队上下游紧密配合,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和依赖更强,现有政策并不适用于大健康产业企业的中层和基层技术骨干。

  3.企业对管理运营等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市多数大健康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相对缺乏,且创业者大多数为生物等相关专业出身,对包括金融投资、项目咨询、市场分析、人才引进、实验室设计、专利策划等方面在内的企业管理问题并不擅长,需要相关机构对这些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进行收集、分析,提交政府以获得适时帮助。我市现在虽然有官方和民间的咨询机构,但是官僚化、形式化、过度专业化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于企业的需要理解不够深刻。政府为改善营商环境做的努力企业往往不买账。

  为此建议推动我市大健康人才智库建设:

  1.成立专家委员会,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

  为加强我市大健康产业领域重大问题研究,组建由生物、医学、药学、投融资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知名企业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咨询委员会工作细则》,借助专家和智囊团体的力量系统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专家委员会主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管理咨询服务。针对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政策设计等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强化问题导向,分析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和应关注的重要问题,适时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发挥专家委员和专业团队的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和信息优势,聚焦政府重点项目前期策划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科学评估,积极参与重大项目论证,针对政企合作提出“转接头”式咨询服务。市大健康产业领导小组和各区大健康产业专班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联络服务工作,为专家委员会的活动提供条件和便利,确保委员会按照工作计划,规范有序开展咨询、服务工作,为推动我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制定个性化的人才支持政策。

  以我市“双招双引”政策为支撑,结合大健康产业需求和特点,瞄准全球大健康产业顶尖人才团队,给予“一人一策”的特殊支持,促进其技术和项目在汉落户。特别是在引进之后,除及时落实安家补贴外,对于人才带项目、技术和团队来汉进行成果转化的,按照项目总投资予以一定比例的资助,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减少对顶尖人才的一次性奖励比例,形成“来真人才、人才真来,人尽其才”的良性局面。

  3.多措并举,留住人才。

  对于人才的培养,企业、高校应发挥合力,变通用人才为专门人才,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侧重应用类的生物专业教育、院校间的强强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对于人才留下,首先是改善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和引导生物科技人才创业,加快构建贯穿整个创新链条的生物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设备、人员、技术、资金等专业化配套体系,从靠政策吸引人才转变为靠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其次是要对大健康产业的企业中工作一定年限并取得相应成绩的基层或中坚技术骨干人员予以支持,重视其职业发展,提高中层骨干人才的积极性。



(来源:民进武汉市委会   撰稿:    责任编辑:李南)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