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4-15 浏览次数:

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是武汉市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武汉湖泊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稳步推进,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在湖泊功能区的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然而,面对“大湖+”生态融合发展这一全新课题,仍然存在着湖泊生态环境基础不够稳固、湖泊作为城市发展重要资源要素未被全面激活、滨湖区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还有待提升、湖泊的公共属性还未充分体现等问题。同时,如何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创新并取得突破,也成为能否顺利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此,建议:
   
       一、完善“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三大板块
    
      一是加大湖泊保护力度,夯实“大湖+”的生态基础。完善湖泊保护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各湖泊功能区的环境准入政策;持续加强湖泊污染的源头防治,将湖泊功能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对湖泊生态提升的支撑力度,成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的武汉湖泊科研机构,对湖泊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理。
   
      二是促进湖区产业绿色发展,释放“大湖+”生态红利。

      通过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功能产业化,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打造一批生态环保、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滨湖绿色产业带和一批集文化底蕴、历史风貌、艺术时尚于一体的滨湖文化旅游地标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坚持公共属性为主的湖泊功能区建设理念,提升公众参与湖泊开发治理的话语权,通过各类公共活动提升公众护湖爱湖意识。
    
      三是提升湖泊功能区的空间品质,优化“大湖+”载体功能。优化 “大湖+”整体空间体系,打造“生态水网体系+复合型公园体系+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打造湖城融合的湖泊功能区,加强功能区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塑造特色鲜明、风貌优美的空间形象,“以湖定城”,以湖泊为核心,确定湖泊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开发强度及空间形式。
    
      二、建设各类湖泊主题功能区,探索“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不同实现路径
    
      建设“大湖+金融商贸”主题功能区。以西北湖为样板,建设“滨水生态CBD”。建设“大湖+文创文旅” 主题功能区。以紫阳湖为样板,建设“滨湖文化客厅”。建设“大湖+总部经济”主题功能区。以南太子湖为样板,建设“生态总部基地”。建设“大湖+生态旅游”主题功能区。以东湖为样板,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风景名胜区”。建设“大湖+科创研发”主题功能区。以武湖为样板,建设“长江科学城”。建设“大湖+生态保育”主题功能区。以梁子湖为样板。对于湖泊核心区域,严格禁止一切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探索“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探索建立市级统筹机构“大湖+”管理委员会。将当前分散在不同部门中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对跨行政区的湖泊功能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统筹协调。同时,加快补齐“大湖+”发展中的法律法规空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便于指导各区“大湖+”建设的推进。
     
      二是探索创新“大湖+”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将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民生项目与产业、商业项目进行整体打包,全权委托给社会资本,实现“以湖聚产、以产护湖”。

      三是探索建立“大湖+”生态补偿机制。纵向上,积极争取将武汉“大湖+”建设中的湖泊综合整治等公益性内容纳入国家、省重大生态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范畴。横向上,建议每年从产业集聚发展的湖泊功能区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固定比例用于对主要承担生态功能的湖泊功能区进行补贴。



(本文系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大会发言,发言人:袁云光 )
                                   
 

(来源:未知   撰稿:    责任编辑:李南)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