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双自”联动 打造武汉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9-17 浏览次数:

引言:“双自”即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新时期两大国家的创新战略。前者是承载双向开放的核心载体,本质在于开放倒逼改革;后者是承载全面创新的核心载体,本质在于以改革促创新。1988年我国开始设立高新区,当前重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要实践形式是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3年8月发端于上海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目的就是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通过开放形成倒逼,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试验区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武汉片区开展“双自联动”现状

   在已经挂牌运行的11个自贸试验区中,除了浙江舟山以外,几乎都兼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试点战略。这其中,又以上海张江、武汉光谷和深圳前海等地最为典型,叠加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上海自贸试验区规划面积120.7平方公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531平方公里,两者叠加区域约65平方公里。湖北自贸试验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单片面积国内最大,全域位于中国光谷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成熟区域内。2009年12月作为国内继中关村之后第二家批复设立的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侧重于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推进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新区、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自贸试验区叠加创新中心,实施“双自”联动,不管是科技创新中心,抑或是产业创新中心,上海张江片区和湖北武汉片区等地均在竞相发展,不断突破。

   在承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和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等多重任务过程中,武汉片区围绕着科技体制创新,重点在行政审批与服务、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对外开放等四大领域推进改革举措及相关工作事项,突出“双自”联动、突出融合创新、突出产业发展,改革试点及创新示范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在行政审批与服务上,武汉片区成立政务服务局,出台“政务十条”,全面落实一个部门管审批,积极推进“三办”(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发布首批378项“三办”清单。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专区,一站式提供关、检、税、汇、商等政务与商务服务,协调和争取出入境、外专局等部门的涉外审批服务职能进驻服务专区,做好外资、外贸、外企和外国人的服务,实现端口对接、数据共享,做到“一次申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新政务服务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上,武汉片区率先实施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先后出台光谷“黄金十条”、“创业十条”、“互联网+十条”、“对外开放十条”等系列政策,形成了人才、资本、产业等6大政策体系,探索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布“光谷创新发展指数”,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上,除了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外,招才引智成为武汉新亮点。2017年4月整合组织、人社、科技、经信等部门的人才力量成立武汉招才局,率先启动了“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挖掘校友资源的价值。不断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人才安居工程,扩大人才公寓供应量,建设了一批科学家国际公寓、创新创业及国际社区。在组织机构创新方面,2017年8月设立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全国首创)。高规格高标准设立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导向十分明确,即旨在解决本地区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转化通道不畅,信息不对称且不透明,中介服务市场不发达、对接服务不及时、不精准、不到位和低效率,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科技与市场及微观主体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在科技金融的融合上,武汉片区出台了“科技金融15条”,获批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湖北首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并落户。涉外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新增融资租赁、股权投资、跨境结算等涉外金融机构20多家,金融新业态得到丰富。2016年新增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创新型贷款共计150多亿元。在相应的风险防范方面,武汉片区出台了试点风险保障资金实施意见,为具体试点的顺利开展和推进保驾护航。

   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东湖综保区成立了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上线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通关便利化;在综保区内实施关检三个一合作,推行通关无纸化、一体化,实施分送集报、先入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等口岸监管改革,大幅简化了贸易监管流程。据悉,保税研发和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均在争取中,跨境保税备货模式已经完整走通过第一单,实现该类业务零的突破。

   武汉片区推进“双自联动”所面临的问题

   如何衡量所谓有效的“双自”联动?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企业主体是检验“双自”的试金石和关键所在。具体而言,衡量“双自”建设和联动成效的评估标准应为创新型企业能否利用持续的制度创新,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微观主体活了,产业竞争实力即得以提升,经济发展就被带动起来了。站在企业等微观主体角度,当前武汉片区在推进“双自联动”方面仍然面临着如下短板。

   首先是开放的短板。开放和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对于武汉光谷而言,创新要素作为光谷实现超越式发展的基因而得到持续积累,而开放格局则依旧被视为阻碍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短板,例如口岸便利性、特定口岸资质、国际性航线、资本要素管制等多个方面。日益呈现国际化特征的武汉主导优势产业或培育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迫切需要借力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平台。以资本要素的跨境流动为例,国内部分有实力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企业需要实施对境外公司尤其是科技企业的并购。通常情况下,国内企业从提出跨境并购申请到相关部门核准、外汇管理局的换汇等整个流程下来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在参与企业并购过程中,商机稍纵即逝,如何保证此类企业与全球的同类竞争性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以公平参与竞争,即成为当下企业面临的难题。

   其次是通关的困境。武汉片区内生物医药类高新科技企业大量聚集,货物频繁需要通过空运进出口,企业不得不在机场和光谷之间来回奔波,特别是研发用材料具有批次频、价值高、产品结构特殊、贸易背景复杂等特点,若不能及时通关,易造成实验进程滞后,研发受影响,错失与全球同步的研发竞争机会。

   再者是生产的瓶颈。生产瓶颈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亟待破除的既有体制机制,例如生物医药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当前,国内法规规定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实行捆绑管理。这意味着药品批准文号,只能颁发给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这就给许多研发型药品企业造成极大限制,即要么自己投入巨资兴建厂房,要么卖掉新药成果赚取微利,这对生物医药的产业化构成了严峻挑战。上述现象在竞先发展生物医药集群的上海张江和武汉光谷地区均普遍存在。

   武汉片区加快推进“双自联动”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三方面短板,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围绕着湖北自贸试验区武汉片区的建设目标,提出下述武汉片区加快推进“双自联动”的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借鉴上海等地探索经验,完善开放格局与治理体系。

   具体包括:聚焦重点领域(主要是高端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围绕核心要素(即“人才”、“资本”和“知识产权”等要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快构建科技体制创新的“四梁八柱”)。加快研究制定《推进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具体的制度安排与创新举措或将涉及:运用电子围网等方式创新保税研发模式、设立武汉光谷跨境货物监管与服务联合中心;光电子及液晶面板显示等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的相应制度;探索并逐步完善的研发技术服务的非贸付汇政策;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和运营平台等。

   第二,针对通关之困和生产困境,设立中国光谷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

   开展跨境保税研发,解决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的“通关之困”,缓解高端制造和生物医药类等研发机构的“生产瓶颈”,方便那些对通关时限、货物查验、存放条件等都具有较高要求的区内科创企业在“家门口”即可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申报手续,而无须在机场和光谷之间来回奔波。同时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合同生产外包(CMO)试点,推进产业链合理分工与医药创新。

   具体而言,首先着眼于业务——促进跨境研发活动的开展和便利化。应该持续推进跨境研发、研发外包服务的便利化改革措施,并将该服务中心纳入关检合作的便捷服务、集成服务的示范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内科创企业,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更加深入实施“双自”联动,需要进一步突破自贸试验区当前限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即电子围网区内开展试点的限制。与各地自贸试验区规划面积相比,区内相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面积要小很多,因此围网区内的创新企业有限,需要进一步将相关政策拓展至示范区的更多创新型企业。

   其次是着眼于要素——促进创新资本的跨境流动便利化。主要表现为人才和资本要素和自由流动,同样也是从响应基层科技与创新型企业的现实需求、解决其发展困境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改革创新举措。促进创新资本跨境流动,吸引国际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入驻,优化出入境便利化政策;立足自贸试验区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优势,缩短政策鼓励领域内资本出海的时间,对于国内优质企业开展国际并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第三,继续突出产业及其核心要素的融合创新发展。

   加速科技和资本的融合,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推动本地区国际性产业的发展创新,围绕着产业发展,突出“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性和国际化产业,主动寻找相关行业在推进“双自”联动中的弱点和难点,不断促进各种核心生产要素的融合与对接,同时紧紧抓住科技金融改革这一“双自”联动最佳结合点,通过“双自联动”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实现产业集群优势。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局的优势,充分对接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功能,促进全国乃至全球性的科技成果在本地区转化落地。

   (本文系市政协常委协商会议发言材料,被武汉出版社《凝智聚力共谋自贸区(武汉片区)改革创新》刊登,执笔人:戴金山)
 

(来源:未知   撰稿:    责任编辑:李南)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