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规律,尊重人才,自觉自信,持之以恒 <br/>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


    我坚信:2049年的武汉市,一定能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一定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强市!从现在开始,距离2049还有36年,武汉建设文化强市至少还有36年的征途。为此市委要求我们着重思考“该做什么、不做什么、留下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主动做好的一件事情是:遵循规律,尊重人才,自觉自信,持之以恒,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什么要强调遵循规律?

  因为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中的文化发展规律,则是由文化的内在属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类文化实践活动反复证实了的。文化及其建设发展的规律很多,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不论是文化建设,还是文化产出,不论是优秀作品问世,还是优秀产业形成,不论是大众文化素质提升,还是社会文化氛围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只能实施如李鸿忠同志11月21日所讲的那种“半步策略”!也就是说:由于文化建设的周期长,速度慢,个性强,风格多,既有蓬勃葳蕤,又有百花齐放——这,便是一个地方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在思考、决定本地文化建设“该做什么、不做什么、留下什么”时,最应当注意到的一个特性化因素和规律性因素。换言之,也正是由于文化建设的周期长、速度慢,它与我们现行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和非终身制的时间节奏不同步——这,便常常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文化提升、文化创新,不太容易被领导层自觉作为任期重要目标的客观原因之一。我认为,要调整好这一现象、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绝不能单纯依靠个人的兴趣或有限自觉,而要依靠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也就是说,为了武汉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实现,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效应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确保我们的文化建设“换届不换政策、换人不改目标”,持续至少36年时间,武汉才有可能真正建成文化强市,才能实现像李鸿忠书记所讲的那样,把我们武汉作为文化大市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转化成有鲜明武汉特色的文化力量、文化精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为什么要强调尊重人才?

  因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为宝贵的因素。而文化人才,又是各类人才中难得的特殊人才,因为文化人才的存在、出现、成长、成功,并不完全依靠常规意义上的教育培养或外部条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由于不同地方、不同历史、不同品种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决定了相应地域或领域的文化人才具有突出的“属地性特质”而“不能轻易挪位”(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人才被挪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养育支撑他的特定文化土壤),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只能采取“自己培养为主、外来引进为辅”的战略,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繁荣不能总是依靠“借鸡下蛋”、“请角唱戏”。正因如此,李鸿忠同志才用“要把文化人才的重要性抬举到空前高度”这样的夸张性说法,来表达他对文化人才的特殊尊重。也因如此,才使我们愈是强调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愈是高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愈是回顾总结我们文化建设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就愈感到文化人才的重要,尤其感到那种生生不息又充满强劲内生动力与无限活力的创作人才的重要——因为从基本规律和事实上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最终都是要靠人才说话的,尤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必须强调的是,所谓尊重文化人才,不仅仅是对成功人才和成名作品的尊重,还包括对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的尊重、对文艺创作规律的尊重、对文艺创作条件的保障和对文艺交流环境的营造。既然要尊重和遵循规律,就要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那样,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尽量少一些“命题先行”的创作指令,少一些“必须获奖”的硬性要求,少一些“今不如昔”的自我虚无,少一些“小进即满”的自我满足,少一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式的非规律性思维和口号。在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催人奋进的形势下,文化队伍建设和文艺作品产出固然慢不得、停不得,但更是急不得、催不得。要像在科技领域倡导“崇尚成功、宽容失败、允许出错”那样,要给文化人才成长或文艺精品创作“坐冷板凳”的时间,要理解他们愿守“十年寒窗”的原因,要钦佩他们愿做苦吟诗人、写炼字文章、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那种精益求精态度。这也是一种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尊重规律,比尊重具体的、单个的人才本身更重要。唯有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才会有人才、有创造、有活力、有精品!

  为什么要强调自觉自信?

  因为自觉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发现,是人类一切实践行为的本质规律;自信,则是能够促进成功的内在自觉。武汉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源、文化实力、文化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有目共睹、无需多说;但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相比,与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相比,仍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武汉市要实现文化强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包括宣传、教育、引导、推介、关爱、扶持、助推、激励等等,不一而足),使全体领导和全市人民对武汉地区优秀文化的存在,产生出最大限度的内生认同,对推出有武汉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凝聚成最大限度的自觉自信。仅举一例:我们武汉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还不仅是武汉,即便是在湖北、在全国、乃至对于整个世界而言,都堪称是独一无二的优秀文化资源——知音文化——(迄今为止,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已经十年;发生在武汉的古琴曲《流水》随着美国旅行者号宇宙探测器飞向太空也已36年至今仍在鸣响)——在未来的时间里,如果我们不能对知音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豪、自觉、自信、自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把知音文化很好地内化为武汉精神必不可少的思想内涵,不能很好地把知音文化外化成武汉城市的文化标识,不能很好地把知音文化转化成鼓舞人心、激动人心、震撼人心的文化产品,在2049年到来之际,一定是武汉人民的重大文化遗憾!

  为什么要强调持之以恒?

  因为凡事贵在坚持!对于周期长而速度慢的文化建设发展来说,更需要在任何时候都毫不放松、毫不轻视、毫不食言、毫不中断,也就是要像阮成发书记今年10月31日在市委第五次双月座谈会上所讲、在前天的报告中再次强调的那样——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实际上,这种道理虽然重要却无需多说;所需要的,只是在有内生自觉和高度自信的条件下,在充分遵循规律、尊重人才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与武汉2049建设目标相一致的文化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有利于武汉文化强市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确保以“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方式有效推进文化建设发展,有力激发包括创作人员在内的全市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在此基础上,知行合一、表里如一、说一不二、举一反三地做下去——如果这样,我对武汉2049的美好前景必然充满坚定的信心!

  最后我要说的是:

  武汉者,我们的武汉;明天者,我们的明天!因此,我完全赞同阮成发书记关于“不建设对不起武汉这座城市”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也完全支持广大有志之士关于“不环保会毁了武汉这座城市”这种忧患性的说法;在此基础上我补充性地增加一句话——“没有持之以恒的文化建设将最终可能废了武汉这座城市”!

 


 

 

(责任编辑:李南)


(来源:未知   撰稿:    责任编辑:admin)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18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