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十八大已经落下帷幕,放在新一届领导集体面前的任务仍显艰巨。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面临着的一些长期积累的尖锐矛盾,之所以没有爆发成大的社会动乱,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中国社会矛盾的积累速度。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让许多过去隐性的深层次问题显性化,并集中体现在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心态上,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正因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再次重声“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我们通过近一年来的走访调研与资料收集,拟从当前民营经济的生存现状,来认真学习体会“十八大”中与之相关的指导精神,来反映“十八大”报告给民营企业家带来的希望。
我们认为,无论是投资加货币模式来发展中国经济已不可持续,还是未来八年主推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基点。不过,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或者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内需取代外需填补对经济增长的缺口,也不完全是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最根本的在于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持续生产经营的意愿和信心,在于主导经济发展的特色社会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塑造。
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它的健康运行,不仅关系到民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安全。毕竟,如果占GDP60%、城镇就业80%的民营企业也丧失活力与动力,就必然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内虚,也就无从扩大消费内虚了!
中国民企实业精神快速衰退
在我们调查的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家中,在面对制度环境的困境、产业转型的艰辛、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有创业者萌生退意马放南山,或者无奈“杨志卖刀”。很多企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再生产,回流实体经济的不到一半,相当多的变成了“热钱”。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温州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创投企业已达300多家,大约有1500亿元的流动资金进入了创投领域,从直接创造财富的企业家到以资本参与财富分配的食利一族。“全民炒房”、“全民炒股”、“全民放贷”,赚快钱、追求暴利成为普遍心态。
经济学家辜胜阻认为,企业家最重要的是冒险和创业精神,还有创新精神,而当前这些企业家的实业精神正在衰退。大量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成了僵尸企业,实体平台的最后转向非实体经济,要防范实体经济尤其是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就是资本逃离实体经济不做了,虚拟经济超越了实体经济是不正常现象。他说,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因为产业空心化,欧洲也是这样,希腊基本上没有实体经济。
尽管我们在调研中,收集了大量民企这几年的经营数据,但这些数据的背后存在诸多经营管理上的不同原因,但民营企业家的移民数据,却能较好集中体现民营企业家内心的共性。尽管这些数据是局部区域的个别现象,却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近年来,民营企业家移民人数显高速增长。来自招商银行2012年年初的一份报告显示,最近5 年,中国在美国投资移民人数复合增长率达73%,接受其调研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这一行为在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 亿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主中表现尤其明显,约27%的受访者已经完成投资移民,而正在考虑的受访者占比也高达47%。
另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1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主,已经有24%办完国外移民手续,正在办理的有32%。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浙商已经不是浙江人!”
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0财政年度获批的EB-5类签证投资移民总数大幅增加,其中中国申请人占70%左右。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共772人,居全世界之最。
更为严重的是,在中国沿海一些地区,一些富有的民营企业家正在寻求将资产抵押给银行获取资金后,积极到国外投资移民。这样一来,即使将来企业破产,企业家不但早已安然转移财富,而且本人也可随时“跑路”,可谓“人财两得”,风险却全部转嫁给了银行、关联企业和普通员工。通过投资移民,将家人和资产转移到国外,名下仅留空壳企业运转,已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认为,民营企业主、商业家沦落为“弃业主”、“丧业家”,是国企与民企在资源配置层面的日趋不均衡,是法制层面滞后于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是外需收缩之后尚未完成产业转型的众多民企的迷茫。民企“主体性”地位缺失充满担忧,既想钻研权力寻租带来的暴利可能,又担心法律的秋后算账;既存扎根乡土夯实产业的念想,又对金融监管漏洞可以大笔套资走人心存欲望。于是一些民营企业家不再立足长远,只想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各种手段,赶快从困境中脱身。
这一切,说明当前中国的整体环境缺少吸引民营企业主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民企实业精神快速衰退的根源
其一,民营企业主要体制问题是投资方向“双轨制”与金融体制“双轨制”。经济扩张时期,许多赚钱领域没有民营企业投资份额,经济紧缩时期,首当其冲压民经营企业贷款规模。这反映了各种所有制经济不能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缺乏一个机会公平。过去2年,国企的利润增长已逾35%,而同期民企的利润增长仅有20%左右,而国企的利润事实上得益于很多不公平因素,如信贷资金的优惠、税收减免、低廉的土地价格。我们认为,国企利润在相当程度上,来自制度的保护与超低资源成本,其实是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民营企业拿不到优质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做实业非常困难。200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许多民营企业被从一些竞争性的领域挤压出来,国有经济长驱直入,民营经济节节败退,原来在夹缝中求生存,现在连缝都非常小。
其二,政策不明带来投资决策压力巨大。当前,大多数的民间资本都在观望,因为政府某些产业政策不明朗,具体措施不明确,导致民营企业投资决策时顾虑重重,在政策不够稳定明朗的状态下,企业往往失去发展先机。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往往先考虑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大量的民营企业因为没有国有企业那些对政府政策的充分信任,放弃了某些本可投资的机会。
其三,非法侵占民企资产,并不少见。北京移民律师网首席律师孙长刚指出,05年后我国投资移民井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近几年国内对于私有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在倒退。无论是重庆模式下对私营企业的掠夺,还是武汉万全城楼恒伟案、天津渤海集团朱梦河案等在全国各地发生的公权力侵犯民营企业的案例,都使得最近几年中国的投资环境在恶化。在当下中国的法律理念中,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远弱于对公共财产的保护,过去我们说的权力腐败,关注的多是对公共财物的侵害。随着这种贪腐方式风险变大,一些官员通过介入企业的民事纠纷,借助司法权来掠夺民间财富,便成了一种流行的贪腐方式。尤其在国进民退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本身就和当地国有企业构成了市场竞争,很多国有企业与地方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司法权打击竞争对手,无疑最为省力。如前几年在中国东部沿海某一个省份,用亏损非常严重的钢铁企业收购经济效益非常好的民营的钢铁厂,在重庆又有多少用各种政治运动的名义剥夺民营企业的财产。还有一些民营企业本身就是靠官商联合起家的,一旦所依靠的官员调任或下台,也会给企业带来厄运。如何减少地方公权力对经济的介入,也上十八大报告中的亮点。
民营企业家的内虚与希望
我们认为,30多年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经济的活力与全球化红利。国企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下做大做强,而民营资本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既承接了国企改革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又令处于从属、补充地位的民营企业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但随着民营企业在规模、领域、范畴不断壮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与国企间的资源竞争不期而遇,对公共与稀缺资源的开放度、市场地位的对等度,甚至社会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力的平等度,民企要求越来越强烈。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改革的起步来源于生物性积累,即为了填饱肚子或个人发家致富,而在财富积累超过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要之后,已不再是当初为了温饱而创业,也不再是为了10%的利润,而有起早摸黑、勤俭节约的创业动力随之消失,对于社会地位和财产保护的需求开始提升,如果社会不能给予相适应的需要,对权力的渴望和随之而来的落差就会导致心态的畸变。如湖北一家刚上市不久的民企老总就发出这样的内心感叹:“上市前,我在银行行长面前当‘孙子’,上市后,我就喜欢见到银行行长在我面前装‘孙子’”。
中国传统观念是追求富贵,如果只有富才能贵,或者贵才能富(有钱不如有权),则无论求富还是求贵,社会的道德与公允就渐渐沦丧了!勤劳致富,就没有多少人自觉去遵守,价值观就渐行扭曲,人性的恶性就会成为主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会失去了灵魂!
而在这些背后,是“有钱不如有权”的心态日益深入人心。近几年“公务员热”、“国进民退”高烧不退,其本质就是大量年轻而优秀的劳动力倾向于进入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有灰色收入的权力机构或国有部门,靠权力和关系而非劳动致富已经越来越成为普通民众向往的财富分配方式。
中国内需的提升如果建立在这种内虚的社会意识上,则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将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认为应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的内虚之本,而不仅限经济内需之表。
我们通过对比“十七大”与“十八大”两份报告中对民营经济的指导思想,可见中共中央在这个问题上的变化。
第一,十七大报告,更多是从所有制的角度,划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十八大报告,是将政府置于市场监管者的角度,谈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第二,十七大报告,强调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其次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十八大报告,重点强调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
第三,十七大报告,强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大报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我认为,要延续中国经济可持发展增长,唯有依靠改革进一步解除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释放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完善企业家精神。而这一切,都需要将重心放在落实“十八大”报告的精神上!
(供稿:李宏图 责任编辑: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