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和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决定》用了七百多字的篇幅对教育改革进行深刻阐述,表明党中央对教育非常重视和关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对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切。具体而言,《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包括从学龄前到研究生阶段以国家为主导的国民教育以及社会力量为主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改革,更加明确了深化改革的路径和方向。
我认为,《决定》关于教育改革的举措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改革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比如,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体育锻炼,增强体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审美和素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小压力等。其二,改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健全助学资助体系;构建教育资源覆盖机制,减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和班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破解择校难题等。其三,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培养创新人才。比如,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入学;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减少统考科目、取消文理科、外语等科目;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逐步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等。
在《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中,最受广大家长、老师和学校关注的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中国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存在。虽然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绝大部分学生主要还是靠追逐高分才能步入好大学,所以很多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课程弱化甚至被忽视。事实上,这一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有目共睹。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推动招生与考试制度的相对分离,是解决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实行考试、招生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按照这种招考模式,中学将摆脱高考指挥棒,自主设置课程,实行学分制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及课程难度——喜欢文科的多选文科课程,喜欢理科的学生多选理科课程,一名对语文感兴趣且有特长,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可选择语文A、数学B诸如此类,学生在升学时用统一测试的成绩、中学学科学习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结合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考察录取学生。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也让基础教育办出个性和特色。很显然,实行这种招考模式,不但解决了文理是否分科的问题,也为近来大家争论不休的英语、数学高考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就实行学分制教学,而与之对应的是自由申请入学制度。由此可见,当前高考改革的关键就在考试、招生分离,应努力突破集中录取制度。此外,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完善相关制度,要避免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而遭遇失败。如前所述,在国外实行学分制,高中学分可以用来申请就读大学,如果照抄照搬就要考虑在我国是否会产生舞弊等情况从而影响教育公平。
高考制度改革中提到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将高考由应试选拔模式转变为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这样更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应有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方面,将来的高考模式可能会发展成高考统考成绩只占学生成绩的一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则会加入学生综合素质的成绩,甚至是面试成绩。教育学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要真正破解应试教育,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作用,还需要“招考分离”录取方式相配合。否则,仅仅是不分文、理科,但是原有录取方式不变,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频率很快,需要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其它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偏文或者偏理都会存在局限性。
此外,探索“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同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综合评价体系多元录取机制”,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举措。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比如,上海调整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力求取得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实效;上海试行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让学业成绩不再成为唯一的评价方式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认为,录取多元化不仅是对学生学业负担的一种解放,更为高校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的方向性制定,符合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趋势。在以往的高考中,3+x的科目设置存在局限性,包括音乐、美术等多门专业化课程被排除在高考科目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弥补了这一空缺,其涉及科目范围广,是高校的有力参考。此外,在以往的高考成绩中,学生的德育、品行等方面难以考量。在诚信制度体系作保障的前提下,综合素质评价的纳入,为高校招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标准。
此外,要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或为过渡性政策。在以往的职业院校招生过程中,校方并未制定特殊标准,而是按照统一的学术性成绩招生。对于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信心受挫,优势减弱。注册入学可起到降低入学门槛的作用,但一味降低门槛也会使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受到影响。因此,今后或将在基础教育阶段就纳入职业教育课程,将职业课程普遍化。在今后的政策推行方面,程方平表示,政策的制定仅是改革的第一步,在今后的推行过程中,政策也会不断完善。对此,需要相关制度及法律作保障。此次招考分开便是明智的措施,对推进教育改革的公平性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措施都是事关教育全局、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举措,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更好地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动权,明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逐步转化为勤奋、扎实的工作,在《决定》的指引下努力奋斗,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民众期待的成功之路。
(责任编辑: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