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武汉市城市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


    2016年4月27—30号,民进江岸区工委组织工委委员和新任支部主任,前往重庆市开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是区工委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实践活动的系列主题活动,其主题是“继承传统缅怀先辈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拥护者”,也是结合区工委承接的市委会课题《武汉市文脉建设的建议》开展的调研活动。通过短短四天的学习考察,重庆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在很多方面值得武汉市学习借鉴。

       一、重庆市基本慨况

    重庆市与武汉市都是沿江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上可谓“君住长江头,我在长江尾,同饮一江水”,有着相似的近代人文历史,尤其是近代开埠以来的商业都会、抗战时期的重要战略战备城市以及丰富的近现代革命史迹等,但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又孕育出 迥异的人文社会环境。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山地地形占据了70% 的城市地域,是一个著名的“山城”。1997年设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后,全市行政区辖43个区市县,总面积 约82402平方公里,3002万人。重庆历史可追溯到周朝的巴国都城,历代都是郡、州、府的治所,同时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市场和交通枢纽。由于山地城市的可建设用地紧张,一直是大分散、小集中、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充分体现了依山而建、有机生长的山地城市特征,目前主城区建成面积为647.78平方公里。

       二、重庆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印迹

    在近年全国各地的大建设浪潮中,重庆也不例外地“长高长密”,渝中半岛上著名的“上半城”和“下半城”经过旧城改造后已形成了密集的解放碑商业金融区、朝天门综合体密集区,无论在长江对岸还是嘉陵江对岸,都能远眺到其丰富壮观的城市天际线,与碧绿的山脊线交相呼应,夜幕降临,灯火璀璨,成为山城的标志性景观。作为西南地区的国际大都市,重庆近年还拓展了江北新区,不仅新建了大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大剧院、科技馆、展览馆等,更是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商务发展用地,高楼节次鳞比,堪比上海浦东新区。尽管旧城改造力度密集,所幸的是城内干道、支道、巷道、梯道等山城历史路网格局尚存,整体保持了“长街纵巷”的路网结构,畅游其中依然能感受到老重庆的韵味。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及红岩文化景区等等,都展示着这座依江而立的山城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1、多元文化共存的历史文化街区磁器口

    2015年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和武汉江汉路中山大道片等30片历史街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公布名录。这表明磁器口历史遗迹及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文化价值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隐修于此,故又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美誉为“小重庆”。民国时期是嘉陵江上游水域的农副产品收集区和生活用品转换点,虽不及武汉的汉正街规模,但码头上从早到晚,水陆两路的商旅川流不息,装卸搬运,络绎不绝。行商坐商,批零量购,货畅其流。码头沿线密布各行业的同业公会、事务所,茶馆酒馆等。1958年水运码头转移,但码头梯道、青石板街、庙宇茶馆和名人故所较为完整地保留。现在的磁器口兼具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特色: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还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也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每年前来参观、旅游的宾客达300余万人次。行走于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可以感受昔日的繁华,转弯进入背巷小院,立马屏蔽喧嚣,品茗静思。

    2.民间资本倾力打造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

    和武汉一样坐拥两江四岸的山城重庆,沿江景观建设也十分有特色。顺着解放碑商业步行街前行至嘉陵江畔可达都市新景观——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此项目是由本市民营资本小天鹅集团投资建设一座新型商业综合体。风貌区是在一座城市早期破旧建筑基础上,整体设计的。风貌区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沿崖而建,沿江全长约600米,总规模超46000平米。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形成美食、民俗购物、古玩观赏、观江台、音乐街等多级特色休闲平台,成为山城不得不去的休闲文化圣地,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看两江汇流、品美食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别具一格的城市会客厅。

    3.红色传统教育资源成为重庆旅游的重要组成部份

    近代尤其是抗战时期的重庆在全国的地位独特,重大事件发生地成为其特有的旅游景区。通过小说、影视传播,这些资源都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产业资源。渣滓洞、白公馆等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都是是旅游观光热点景区,其各类服务设施齐全,围绕红岩文化主题开发出的图书、音像及其它品种类繁多的旅游纪念品。这些地方不仅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参观学习,也是重庆市民周末休闲凭吊处。

特别难得的是,位于上清寺特园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展示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在中国近代及建国以来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荣历程。这些对参访者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历史传统与优越性,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无疑是最生动的课堂。

    三、重庆城市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重庆眼下正在进行的朝天门和“十八梯”等著名旧城区改造模式依然是城市建设者和文化保护者的思考重点。短暂几天,我们未能全景感受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三层七类”文化遗产魅力,但对于旧城活力提升与彰显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设手法印象深刻。重庆市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价值提升的认识和做法,对于武汉市如何探寻新常态下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将城市文明和历史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融合,有诸多启示。

    1、城市是人口生产、生活聚集区,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宝贵、稀缺的资源。比较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风貌和运营特征,当前武汉市中山大道以轨道6号线封闭施工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保护性修复工程。沿线38处文保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95栋一般性建筑、4300余处街道小品和设施,按照“修旧如旧,不做破坏性建设”的原则,采用文保专家逐栋包干的方式,高标准规划、设计和施工。中山大道从历史上的汉口“堡墙”到近代城市商业核心,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商贸文化氛围,更是武汉由近代港口城市向现代工商业都会转型的历史印记。本轮建设重在打造“商业繁华、人文荟萃、绿意盎然、宜游宜居”的历史人文走廊,固然可喜。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不仅应有主轴线性的展示,更应该是具有纵深的街区腹地支撑;不仅需要增加现代元素的商业繁盛,也需要动静相宜、融合多元文化的街区生活;既要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旅游胜地,还应是本土市民感受城市“乡愁”的体验地......因此在中山大道改造的同时,应对后续两侧历史街区具有分步骤的改造思路,既要严格控制管理历史街区范围内的建设,又要以点促面地扩大历史街区复兴层级;设立一个长期的投资建设平台多视角挖掘区域的文化价值并活化利用,多层次、长效维护运营历史街区,使得汉口旧城风貌区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2.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本、一定体量的运营空间和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是成功开发建设民俗风貌区的保障。洪崖洞民俗风貌区的项目开发主体小天鹅集团,是重庆本土的以餐饮为主业发展起来的企业,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丰富的经营经验,使这个项目从策划到建设,再到运营,极其成功。相比之下,我市有类似项目,但因一开始未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整个项目先天不足,加之后期运营不当,本是很有特色的项目远没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些文化创意园区项目,因体量、规模不大,周边停车等配套设施不全,也很难形成特色亮点。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棚户区改造的政策窗口期,加大市内“三旧”用地的改造,其中旧城、旧厂区的规模相对较大,完全依靠政府力量是难以为继的,同时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既提高了建设启动的门槛,也不利于打造武汉特色,会陷入“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引进社会资本,合理引导功能,充分利用旧建筑的改建模式,做出武汉地方特色,既能实现旧城的有机更新,更能成为吸引人流的创新高地,还能为企业打造实体空间。因此建议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创谷计划”,中心城区各区可提出一片“三旧”改造用地,适当突破现有的土地、规划、建筑改建、投融资等政策,为社会资本改造建立绿色通道,以探索一条大众创新的改造新路。

    3.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远远不够。武汉的近现代革命史迹丰富,江南以中共五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主的农讲所片,江北以八七会议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为主的八七片形成了南北鼎立的红色革命文化聚集区。近年来伴随辛亥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等近现代革命专题博物馆的开放,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特工处、新四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等旧址纪念馆的挖掘和建设,红色革命史迹网络逐步形成。以江岸区为例,仅沿江地区已公布的革命重大事件旧址9处、革命领导人旧居5处,还有大量的革命人士相关活动场所和解放初期的领导人旧居等。这不仅体现了武汉近代革命中的城市地位,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完整记录,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规模聚集度也是罕见的。目前部分红色资源开发为主题博物馆、旧址纪念馆,还有相当部分的旧址尚处于过度使用的民居、商业、餐饮业状态。建议武汉市应广泛征求和挖掘该区域内的革命史迹,包括共产党团结各民族、各党派、宗教、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精英共同战斗的历史故事,对遗迹本体通过社区博物馆、名人故居、街头指示牌或书店、公共阅览室等多种载体形式来展现武汉的红色革命史;在交通、环境等配套设施上进行疏导和精细化改造,形成一日游的主题旅游线路和主辅结合网络布点,沿江地区的红色主题文化将大放异彩!

(执笔人:董菲  责任编辑:胡蓉)

 


(来源:未知   撰稿:    责任编辑:admin)
武汉民进·中国民主促进会武汉市委员会   www.whmj.org 2004-2021  V3.0 版权所有.
地址(ADD):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万松园路3号  电话(TEL):027-8558 8286 传真(FAX):027-8558 8221 
E-MAIL:mjwhswxcb@126.com   备案号:鄂ICP备05003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