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伊始,江城武汉百废待兴。经年战争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创伤,在自由的阳光下慢慢平复。尽管物资仍然贫乏,但是独立的空气里弥漫着昂扬与振奋,生产与建设正在有序的恢复中。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人民倍加珍惜。建设家园的步伐要团结坚毅,容不得蹉跎与畏缩。各行各业有条不紊的勾勒出伟大蓝图的第一步线稿,搭建起这座城市的新生命线。
民进,也是众多建设战线中的一条。
22——229——2200+
1952年底,民进中央理事会主席马叙伦出任高等教育部第一任部长,推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同一时期,民进总部一方面在持续推进各地分会的筹建,另一方面也号召在大专院校工作的会员以实际行动支持高教体系改革工作。在此双重契机驱使下,1953年,大翻译家杨东莼受民进中央理事会委托,从广西千里迢迢调任中南区的教育重镇武汉,着手筹建民进的武汉地方组织。翌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石泉亦受委托奔赴武汉,参与民进武汉市分会的筹建。随后几个月内,又有多名民进会员自愿响应号召,陆续从外地调汉,其中不乏教育界和文化界的精英大家,共计十余人。漫天星辰汇聚成一团火,将要在华中腹地发光发热。
1954年6月17日,民进武汉市小组成立,直属民进中央。虽未对外开展活动,但内部也正式开始过组织生活,此为民进武汉的肇始。民进前辈们在武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即将开始书写崭新的篇章。
在会中央和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与协助下,民进武汉小组及时地发展补充了一批武汉本地的教育界力量。这些熟悉武汉情况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不负使命,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组织力量,发展出若干个支会。是年12月,民进武汉市分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杨东莼、阳太阳、胡铭心、王典昭、胡文裕、曹绍濂、司徒森被民进中央任命为筹备委员。此时的民进在武汉共有会员22人,分为4个小组开展活动。
就从22个人开始,前辈们不仅潜心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成果倍出;更是兢兢业业扎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同时,严格按照民进的组织发展原则,推荐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充实武汉民进队伍。经过两年的时间,人才蔚起,力量充实,时机成熟。
1957年2月,民进武汉市委会正式宣告成立。此时,共有会员229人,基层支部21个。
事物的发展难免经历曲折与回旋。1957年下半段后,武汉民进组织发展基本停止;1966年起被迫停止活动。在这场漫长而又严峻的政治考验中,民进人展示出了高贵的气节与绝对的赤诚,他们依然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情系人民群众,忠于自己的组织。到1978年3月各民主党派活动恢复时,登记在册的武汉民进会员有206人。
岂堪久蔽苍苍色,续放三光照九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重获新生的民进怀揣着积蓄已久的干劲和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大步流星地走上正轨。1985年底,武汉民进会员达到668人,其中还包括代管的黄石、沙市、十堰、襄樊等地会员62人,为民进湖北省委会的成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到今天,武汉民进会员已超2200人,是70年前的整整一百倍。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及其他同仁一起坚定地改造旧教育,开创人民教育的伟大事业。1958年武汉市民进第二次会员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即表示,把努力引导会员为祖国教育、出版事业贡献力量,在工作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作为今后主要任务。
教育,始终是民进的主界别,是发挥民进力量的主阵地,是民进人建功立业的主旋律。
60年代,武汉民进积极组织一系列教学工作座谈会、专题报告会和教学研究会;80年代中后期,按照中央要求,教育方针明确转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方面人才服务。武汉民进深化教改试验,鼓励会员从事启发式教育实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自编新型实验教材等,较早地致力于素质教育转型,协助市委市政府更好完成“科教立市”的市策;90年代,武汉民进还与香港和台湾的教育界建立联系,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具有时代前瞻性。
民进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不是与教育部门争功劳,而是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化教育查漏补缺、添砖加瓦。1982年,民进在武汉地区开办“民进文化学校”,开设多种类型的文化补习班和短期培训班,学制和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后改称“求实学校”。“求实”一词,既是武汉民进在教育事业上勤恳耕耘的态度原则,也成为武汉民进教育体系的代名词。由于求实学校的设置高度契合社会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体量不断壮大,不断增设各种类型的专业班。1991年,武汉民进文教委员会接办了江汉区贺家墩地区原村办为民小学,将其改建为江汉区求实小学,是为市民进办的第一所全日制普通小学。求实小学由武汉民进组织会员参与教学和管理,师资经费均为自筹,不给政府增添负担,此后还申报开办了初中班。该校一直开办至2004年,圆满完成自身历史使命。截至2004年底,武汉民进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所,教学点22个,在校学习培训总人数4270人,专兼职教师169人。
随着时代演进,武汉民进将眼光放到更多需要关注和帮助的群体上。多年来持续开展扶贫支边和送教下乡工作,其足迹遍布黄陂、蔡甸、新洲、江夏等市内远城区,湖北蕲春、大别山老苏区、贵州毕节等地,组织医疗队、文艺队对乡村学校进行帮扶慰问,组织名师团对贫困地区提供示范教学,组织教育专家赴郊区学校探讨基础教育改革,为当地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近年来,武汉民进则更进一步拓宽关怀领域,努力为自闭症、DMD等儿童罕见病患儿的医疗、教育问题宣传疾呼,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对罕见病患者的理解支持和关心。
慰问帮扶——艺术科技——国计民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武汉民进重获新生,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90年代,民进对社会事务的参与还处于摸索阶段。先后开办市民进雕塑研究院和武汉市东方公路桥梁设计事务所,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崭露头角;进入新世纪,民进精心打造“同心”品牌,组建民进同心文化艺术团和同心志愿服务队,下基层下社区,服务慰问广大群众;成立民进武汉开明画院、律师公益团,形成武汉民进企业家联谊会、艺术团、画院、律师团四大社会服务平台,热心社会主义事业。
此外,民主党派对社会的关心更体现在运用参政议政的手段,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国家大事,勇敢、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武汉民进积极参与中共武汉市委召开的“双月座谈会”、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等重要会议,民进队伍中的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我市经济、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反腐倡廉、统战工作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重大问题均发表过建设性意见。从认真参与市政府大型调研课题,到自发组织专家学者自设课题开展实践调研,并形成一套完善的课题制度,促进调研成果落地产生实效。近年来,武汉民进关注的领域更加前沿深化,始终围绕武汉市经济发展,既聚焦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市立法工作、数字经济发展、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也关注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活化利用等文旅热点,还有人工智能产业等热门话题,囊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七十年雄关漫道,千字微言难以言尽各中艰辛。吾辈生而有幸成为民进一员,其意义仿如将自己点亮,化为一盏小灯,加入到民进闪闪燎原的星光海洋之中,我们前后相继,星火成炬,继续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
(来源:江岸区工委 撰稿:陈迟 责任编辑: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