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先生(1900—1972年)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翻译家。解放前,他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曾经在小学、中学、大学任教,还担任了辽北省教育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林汉达先生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教育方面的著作有《上下五千年》《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及英语教材《英语文法ABC》《英语》等;文字改革方面的著作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连写、定型、注调、分部、国语拼音词汇》《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上下五千年》等,共达60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涉及面广,颇有影响。
林汉达先生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全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成为爱国主义的极好教材。
尤其是《上下五千年》这部最为优秀的少儿历史读物,是儿童读物的一座丰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林汉达先生写《上下五千年》时,初衷不是为了写给儿童的,而是为了面向当时文化水平低、识字能力相对较弱的人民群众普及历史而写作的,他通过改变历史故事以艰深的文言文传播的状态,订立三条原则:文字口语化、词儿规范化、语法精密化,将晦涩难懂的史籍文献用现代语言通俗易懂地写出来,成为易于口口相传的历史,让后人去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去借鉴,去思考,去创新。他以唯物史观进行了一番“新语文的尝试和旧故事的整理”,包括他所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林汉达先生曾写道:“教育,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更重要的是启发青年,独立思考,立志把社会推向更进步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扫盲教育及民众教育,突出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识字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二是促进了新中国的语言文字改革;三是以文学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为内涵,撰写了大量通俗历史读物,通过社会教育及民众教育的途径传承传统文化。他提倡不死读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启发式教育等见解,对今天的教育界仍有裨益。
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镜明得失。我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理所应当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考并领悟历史,更好地把握当下,开创明天。
通过林汉达先生一生的了解,我加深了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深厚热爱和坚定信仰,我要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事业不断思索、寻找出路;我们要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致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体现民进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关注民众教育问题,致力于改善当下的教育环境,为社会作出贡献,体现民进人“心系民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
|